1. 分类与命名
马普龙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,是异特龙超科中的一员,与南方巨兽龙(Giganotosaurus)构成姐妹群关系。其属名“Mapusaurus”源自南美洲原住民马普切人的语言,意为“大地蜥蜴”,种名“玫瑰马普龙”(Mapusaurus roseae)则取自化石发现地的玫瑰色岩层,同时纪念联合科考的赞助者。
2. 体型与形态特征
3. 群体行为
马普龙是少数可能具备群体行为的大型兽脚类恐龙。化石证据显示,同一骨床中存在多个不同年龄段的个体(至少7具),类似异特龙和暴龙类的惧龙。推测群体合作可进步捕猎成功率,尤其是攻击40米长的巨型蜥脚类阿根廷龙时,单独行动风险极高。但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,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偶然聚集。
4. 生存环境与猎物
马普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阿根廷(约8700万年前科尼亚克阶),环境干旱但存在季节性溪流。其栖息地与阿根廷龙、乔冈龙等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重叠,同时期的掠食者包括驰龙类的鹫龙和阿贝力龙科的蝎猎龙。马普龙的猎食对象以大型植食恐龙为主,可能通过群体战术消耗猎物。
5. 演化地位与研究争议
6. 文化与科学意义
7. 对比与地位
马普龙常被列为第三大食肉恐龙(次于霸王龙、南方巨兽龙或棘龙),其体型、策略及生态位使其成为白垩纪南美洲的顶级掠食者。虽然与霸王龙存在时空差异,但两者在体型和战斗力上常被对比,部分学者认为二者势均力敌。
马普龙以其庞大的体型、独特的群体假说,以及与阿根廷龙的捕食关系,成为研究白垩纪生态的重要物种。其化石发现不仅揭示了鲨齿龙类的演化分支,也为大型兽脚类的社会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