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一幕引发的教育思索
最近,厦门一家小超市里发生的小插曲引发网友热议。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跑进超市,直接冲老板喊:”给我两个塑料袋!”这一幕看似平常,却折射出当下家庭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难题——孩子沟通话术的培养。
男孩帮爸妈要袋子的经过中,超市老板没有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,而是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教育孩子怎样礼貌沟通。当孩子表示塑料袋是爸妈要用的时,老板反问:”你爸妈没教你该怎么说吗?”这个简单的提问,让站在店外观察却迟迟不介入的父母形象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
老板的”现场教学”引争议
面对孩子的直接索要,这位超市老板展现出了难得的耐心。他没有简单地拒绝或满足孩子,而是坚持让孩子找个合适的理由,并最终亲自示范了正确的沟通话术。老板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即兴的”沟通话术”教学,虽然方式可能略显生硬,但初衷无疑是好的。
“叔叔能给我两个袋子吗?”——这样简单的礼貌用语,却需要外人来教,不禁让人思索:为什么孩子的父母没有提前教导这些基本的社交礼仪?更令人不解的是,当孩子在店内求助无果,向门外父母喊”老板一直不给我塑料袋”时,这对父母依然选择旁观,没有及时介入示范正确的沟通方式。
家庭教育的关键期不容忽视
4岁正是孩子行为习性养成的关键时期,这个阶段形成的沟通模式和社交礼仪将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进步。男孩帮爸妈要袋子的经历,本可以成为一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,却被父母错过了。
现代社会中,很多家长忙于职业,常常忽视对孩子基本社交礼仪的培养,认为”孩子还小,长大了天然就会”。然而,正如网友评论所说:”教养、教养,教字在先”。礼貌用语、恰当的请求方式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,恰恰是孩子融入社会的第一步。
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
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关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的讨论。超市老板的行为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,认为社会需要这样热心教育的人;但也有见解认为,教育孩子开头来说是父母的责任,不应将这份责任转嫁给他人。
当男孩帮爸妈要袋子被拒时,最该反思的或许是门外的父母。他们既没有提前教导孩子正确的沟通话术,也没有在现场及时补上这一课。家庭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满足上,更需要注重孩子社交能力和情商的培养。
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沟通能力
其实,培养孩子的沟通话术并不需要特别的课程,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小场景都是教学机会。比如去超市购物时,可以让孩子练习说:”阿姨,请问这个在哪里?”;收到物品时引导孩子天然地说”谢谢”;需要帮助时说”麻烦无论兄弟们”。
这位厦门超市老板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:在孩子成长的路上,没有人能够替代父母的言传身教。当孩子帮爸妈要袋子时,我们是否已经教会了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?这或许比拿到袋子本身更为重要。
孩子的礼貌不是天生的,而是教出来的。与其抱怨社会环境,不如从自身做起,抓住每个生活场景,培养孩子的沟通话术和社交礼仪。毕竟,最好的教育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中。